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
如何理解“價值觀站在自己的聰明之上”
諸葛亮基本上把這五點都做到了,可是他卻做了一件比擬傻的工作,就是明知不行為而為之:輔佐一個沒前途的領導,固執地重復進行掌握不大的北伐。是啥力氣在支撐諸葛亮這么做呢?《出師表》里把這個緣由講得很明白: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茍全性命于濁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先帝不以臣鄙俗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,諮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感謝,遂許先帝以奔走。后值傾覆,受任于敗軍之際,授命于危險之間,爾來二十有一年矣。先帝知臣慎重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。授命以來,夙夜憂嘆,恐讬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瀘,深化不毛。今南邊已定,兵甲已足,當獎率全軍,北定華夏,庶竭駑鈍,攘鋤奸兇,興復漢室,還于舊都。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
諸葛亮把個人的動機講得很明白——“報先帝,忠陛下”。報是感動、感恩,知遇之恩不行不報;忠是許諾、職責,職責所在雖死不辭?報和忠的思維,實際上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同,這是諸葛亮,也是一切在中華傳統文化熏陶下的知識分子,在個人的人生和工作上所堅持的終極驅動力。
一個如此聰明的人啥看不出來?可是再聰明,看得再明白,也堅持個人的價值觀,該做的工作必定去做,明知不行為亦為之!這叫作“價值觀站在自己的聰明之上”。